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荆楚仙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18|回复: 0

南京博物院博爱馆展品会说话 视障也能“看”展览

[复制链接]

18

主题

18

帖子

6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2
发表于 2020-1-15 14: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南京博物院,有一个专门为视障人士设计的博爱馆。1∶1原材料复制的文物、可以操作体验的展品、首部用于视障和行走障碍观众的全自动导览车……人性化的设计和展陈,让他们也可以有尊严、自主地参观展览。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全国现有残疾人大约8500万,与普通人相比,他们要参与文化活动总会面临许多障碍。
    如何满足残疾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与向往?如何让残疾人群体更便捷地享受日益繁荣的文化发展成果?
    走进南京博物院博爱馆,这里的细心设计,让展品可听、可触,这里的人性化设施,为残疾朋友“量身定制”。
    展品可听、可摸、可操作
    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入口处的开放式通道前写着这样3个字:博爱馆。这是特别为视障观众开设的展厅。展馆面积有近200平方米。馆内中心区域布置着6个展台。从高处看,它们共同构成了盲文字符中阿拉伯数字“0”的半边。
    它代表着博物馆无障碍化零的突破,也是文化无障碍化的初始步伐。
    “除了桌子上、扶手上可以触摸到的盲文之外,我印象比较深的展品,有设计精巧的铜牛灯、长着翅膀的青瓷羊,还有脖子上戴着项圈的金兽。”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南京市盲人学校高二学生刘辉还记得来这里参观的感受。
    去年10月,刘辉所在的学校组织师生到南京博物院秋游。“此前也去过其他展馆,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介绍,孩子们感觉索然无味。但那次一进入博爱馆,大家就对这种可听、可摸、可操作的参观体验兴趣十足。”该校语文老师尹笑繁说。
    在刘辉的印象中,铜牛灯展品不仅摸起来感觉造型独特,而且还可以拆卸、旋转,更有一个长长的管子来搜集点燃油脂后产生的烟雾,形成闭环系统。“这个设计在古代是非常先进的,我们都很惊奇。”他说。
    这是南京博物院馆藏文物——汉代铜牛灯的仿制品。在学生们亲手触摸的同时,语音播放器也被触发,播放展品的介绍,而旁边的“盲文点显器”则可以介绍这个器具的历史背景、构造功能等信息。
    在展厅的不同区域,展品类型、现场布置、光线明暗等均有所不同。
    在弱视区和怕光区,展品以书画为主,观众可以扶着护栏,贴近细看。当有人经过书画前,语音讲解就会自动播放,每幅画下方还有一小段盲文介绍。在全盲区,展品则以造型类文物仿制品为主,观众在触摸展品时,也能同步听到讲解词。
    布展细心、贴心、人性化
    早在2009年,南京博物院在二期改扩建时,就将特殊观众对文化体验的需求纳入设计方案。2013年正式开馆时专门开辟了博爱馆,为视障观众提供展览服务。
    南博馆藏60余万件文物,展厅中展示了其中按照1∶1的比例、以真实材料复制的40多件展品。
    为何选中这40多件?南博图书信息部主任张小朋说,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的观众需求,博物院从不同门类、不同材质的馆藏珍品中反复比较,设计出一个“拼盘式”的综合展览。
    “我们不以珍贵程度作为首要因素,更重要的是方便解读、信息完整。”策展人刘佳进一步解释,对于造型类展品,造型上要有特点、纹饰要清晰、用途要体现实用性。这意味着展品不仅要代表南博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要与现代生活有关联、能想象、可互动。对于书画类展品,需要轮廓形态清楚、色彩对比强烈、故事性相对突出,让弱视群体方便观看且有代入感。
    经过多轮筛选和残障志愿者的测试,博物院最终保留下他们印象最深刻、最喜爱的展品。在制作中,也没有使用成本较低的3D打印,而是采取与原文物相同材质制作,从而保证获得原材质的触感,“要让手指的叩击声也保持一致”。
    不仅如此,博爱馆在设计上,还体现出许多人性化的细节。在位置选择上,博爱馆位于艺术馆一层,避开了人群拥挤的主入口,降低了声音对信息获得的干扰。采光上,展馆采用玻璃顶的天空,并安装了多个射灯,光线更通透明亮,可满足弱视群体需要。
    在馆内,盲道铺设呈“凹”字形,令路线规划更加清晰。高低两层扶手上的盲文,在介绍展品同时兼具引导功能。此外,南京博物院还研制了全国博物馆中首部用于视障和行走障碍观众的全自动导览车。车载计算机控制车辆前进的路径和展示点,可前行、倒退、拐弯、避让,到达展示点后自动触发感应装置,播放展品的讲解语音。
    “博爱馆设计的初衷,是提供便捷、舒适的公共文化空间,让视障群体在适当帮助引导下,有尊严地自主参观。”张小朋说。
    办展融合、开放、全覆盖
    博爱馆建成后,改进工作也一直在进行。开馆后不久,几位视障观众讲出了自己的困惑:“语音讲解上说,金兽长得既像豹子也像老虎,但我不知道它们有什么区别。”另一位说:“介绍上说这个猛兽很温顺,该怎么理解呢?”
    刘佳意识到,尽管采纳了很多专业建议,依然存在“用明眼人的视角来办无障碍展览”的问题:豹子和老虎花纹的微小差别,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修改后只保留了“像豹子”;在介绍猛兽的温顺时,提示观众可以摸一下脖颈上的项圈,告诉他们这是被驯养的动物。
    为了改善文化服务,博爱馆完善了意见反馈机制,听取参观者的建议。尹笑繁和刘辉的意见,就很具有代表性。
    “对二年级孩子来说,部分讲解词不够生动,缺乏童趣。”尹笑繁说。刘辉则认为,介绍内容对高二学生来说有些浅显,期待能有分享会、交流会,起到“延伸课堂”的作用。
    张小朋意识到,和综合性展览相比,讲好讲透一个故事的专题展,更能覆盖不同观众的需求。经过设计规划,博爱馆预计在今年4月推出专题展。
    据介绍,专题展针对听障观众,扫描二维码可观看手语讲解视频。针对视障观众,除语音讲解和盲文介绍外,采用了纳米增效技术的可触摸地图,让山川河流体现高低厚度的不同;通过识别动物叫声,可以了解其在地图上的分布;新增设的嗅觉盒,则让与农产品有关的知识更立体。
    刘佳坦言,融合开放在满足视障观众观展的同时,也能带给普通观众更丰富的感官体验,改变以视觉为中心的参观感受。
    服务用心才能贴心(记者手记)
    采访中印象最深的,是博爱馆策展人的感慨:尽管采纳了很多专业建议,依然存在“用明眼人的视角来办无障碍展览”的问题。
    保障残疾人的文化权益,除了在公共空间硬件环境上的无障碍,更关键的是观念意识上的“无障碍”。
    例如,不能因为参观人数较少、展品利用率低,就不去建设或不愿投入,只有建好用好配套好,关注残疾人文化权益的社会意识才会共同提高。残疾群体与文化场馆的互相“找不到”,说明了文化权益的意识有待培养、文化活动的宣传有待到位、享受权益的藩篱有待打破。这就需要文化场馆充分搜集残疾人的建议,并将其纳入服务体系。
    尊重和接纳残疾人,是保障他们文化权益的前提。根据实际需求、提供恰当帮助,让他们具备走进文化场馆的条件,有尊严地参与文化活动,才能让他们真正享受文化带来的乐趣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除了博物馆,还有更多文化场馆正在搭建。越来越多无障碍电影院、图书馆等,为残疾人构建起一方精神天地,补上他们的文化与精神缺位;残疾人文艺表演队、文艺作品展等,给他们展现才华的机会,带来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爱馆是一个起点,南博是一个缩影。期待这份关注与关怀,辐射到更多地方。

77777777777777.jpeg
8888888888888888.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荆楚仙桃

GMT+8, 2024-3-29 05:04 , Processed in 0.06289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